昔日盐渍地 今朝稻花香

更新时间:2022-06-10 10:07:50   来源:海口日报  作者:陈钰婷 陈长宇 王聘钊

   “开镰啦!”6月9日,美兰区三江农场的耐盐水稻迎来丰收季,金灿灿的稻田整齐排列,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,三江镇农户蔡水成在“稻海”中开镰收割。他脸上虽流淌着辛劳的汗水,心里却如同灌了蜜糖一般的甜蜜。


    6月9日上午,在美兰区三江镇三江农场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(美兰区)农业展示基地内,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他们刚收割的耐盐水稻。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 摄


    “这块地盐渍化严重,以前什么都种不了。”蔡水成介绍,他原本承包了70亩地养虾,但由于存在一定程度水体污染,他放弃了养殖作业,废弃的虾塘土壤一度因盐渍化而出现龟裂。

   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,去年12月,省农业科学院的项目组找上他,称该土地可用作“耐盐水稻-虾”种养模式的试验田建设,盐渍地也可飘出稻花香。

    基本农田修复、环沟通水管道安装、田中水渠更换改造、施用有机肥……经过紧锣密鼓的耕地改造工作后,今年1月,他家的70亩耐盐水稻顺利播种。“在项目组的培训指导下,我不仅在地里种起了耐盐水稻,还养了40万尾的南北白背虾。”蔡水成感慨道。

    在试验田现场,4块金黄色稻田整齐排开,水田中不时可见小虾跃出水面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。刚收割完水稻的蔡水成,又开始忙着撒网捞虾。谈到自己养殖的40万尾虾,蔡水成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:“以前养的虾苗4个月才到成熟期,每天要花近2000元的饲料钱;经过省农科院专家的培训指导后,现在这批虾1个月左右就可以收获,每天的饲料钱只需500多元,省了成本,还提高了产量。”


    6月9日上午,在美兰区三江镇三江农场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(美兰区)农业展示基地内,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他们刚从耐盐水稻田里捕捞起来的南北白背虾。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 摄


    蔡水成算了一笔账,首批试验田估计水稻平均亩产量300公斤以上,优质成品虾亩产量50公斤以上,自己年收入增长了两倍以上。

    蔡水成致富的背后,是种养循环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。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健晓介绍,在虾稻混养的过程中,对水稻施用专用有机肥,同时虾产生的排泄物亦可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;水稻生长滋生的禾虫,则为虾提供了食物来源;虾的游动还能起到松土、活水的作用,水稻和虾形成良性共生。这一模式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,真正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,为我省盐渍地改造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有用经验。




[录入者:美兰区新闻中心]

主办: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
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98-65383955 政府咨询投诉电话:0898-12345
琼公网安备46010802000194号 琼ICP备19002123号-1 政府网站标识码:4601080002

温馨提示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,进入非政府网站
是否继续?